中国科技通讯-2016年第八期
2017-01-19 06:09
 

中国科技通讯(NEWSLETTER

NO.8

l       国际科技合作动态

中国与尼日利亚签署关于科学技术合作谅解备忘录

2016412,习近平主席在人民大会堂同尼日利亚总统布哈里举行会谈,会谈后在两国元首的共同见证下,中国科技部党组书记、副部长王志刚与尼日利亚科技部部长奥努分别代表两国政府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尼日利亚联邦共和国政府关于科学技术合作的谅解备忘录》。根据协议,双方将成立科技合作联合委员会,推动两国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之间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与创新合作,包括共同支持联合示范和研究项目,互派科学家与研究人员交流访问,共同组织专题研讨会和展览,共同开展科技培训等。该协议的签署,为两国在“中非科技伙伴”框架下进一步规划与推动相关合作奠定了基础。

(来源:科技部网站,20160420

科技部部长万钢出席中德创新大会

2016413,第四届中德创新大会在柏林举行,中国科技部部长万钢和德国联邦教研部国务秘书许特出席会议并致辞。万钢部长在致辞中表示,“创新”成为中德合作的重要内容,一是推动双方在基础研究和科技基础设施领域的开放合作,二是推动双方的创新合作平台建设,三是加强双方科技创新园区合作,支持创客空间等新型创业孵化器合作,鼓励支持青年人创新创业。四是深化创新政策对话与合作,持续开展在创新战略、科技创新政策等方面的对话与研究。

此次会议包括国家创新体系、城市化领域创新、研发合作重点领域三个分会议。双方代表着眼当前和未来中德科技创新合作的热点,就信息通讯技术、智能制造、智慧照明、电动汽车、生物技术等主题分别深入交流了取得的最新进展,研讨了未来合作的前景。

(来源:中国国际科技合作网,20160420

科技部与澳大利昆士兰州开展科技合作交流

          2016411,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会见了来访的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州长白乐琪(Annastacia Palaszczuk)一行。

    徐南平副部长指出,中国和澳大利亚政府均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发展,近年来双边科技合作进展顺利,通过设立科学与研究基金,共建联合实验室,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在推动科研院所密切合作的同时,科技部愿同昆士兰州政府开展产业化伙伴项目合作,推进科技园区之间的人员交流合作,使创新要素充分涌现。

白乐琪州长对此表示赞同,并指出昆士兰州科研人员赴华开展的交流合作对中澳双方科技创新发展均大有裨益。会谈结束后,徐南平副部长与白乐琪州长共同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关于开展产业化伙伴项目的补充谅解备忘录》。

(来源:科技部网,20160419

中丹科技联委会第19次会议召开

 中丹科技联委会第19次会议于415在哥本哈根召开。万钢部长与乌拉·特尔奈斯大臣共同回顾了近年来中丹科技与创新合作情况,分别介绍了各自国内科技发展情况,并就今后合作重点和方向进行了探讨。会上还进行了创新政策交流。双方一致认为,中丹两国互相视对方为重要的科技合作伙伴,两国有关部门之间已签署多个合作协议或谅解备忘录,在清洁能源、生物医药、纳米技术、食品安全、信息技术等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两国在很多领域优势互补,双边科技合作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双方应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使科技合作结出更丰硕的成果,造福两国和世界人民。

(来源:科技部网,20160419

l       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呈现新特征

走中国特色农业科技创新之路

科技部党组书记、副部长王志刚就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新形势新常态,科技部2016年和“十三五”时期在农业农村科技政策方面举措,以及进一步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等热点问题发表了看法。

王志刚指出,我国农业与农村发展呈现出持续发展、全面发展、加快发展的强劲势头。但农业现代化仍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仍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这种局面短时间内难以改变,我国主要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的压力将持续存在,农业发展面临的资源和环境约束更加严峻,我国农业将全面深度融入全球化进程,国际农产品贸易竞争日益激烈,对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影响日益深刻。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依靠创新驱动加速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历史进程将成为农业与农村领域科技创新最为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科技部将不断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布局实施一批农业科技创新重点专项和工程;大力培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建设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孵化培育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支撑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农业市场竞争力;实施县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农业农村领域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坚持不懈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加快实施“一带一路”农业科技国际合作,扩大对外开放;实施科技扶贫行动,依靠科技创新打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

科技部围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一步要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集合;依据产业和区域发展重大问题的科技需求,实施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的新型农业科技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农业科技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建立联合协同攻关新机制;搭建有利于农业科技创新的平台,加强农业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基地建设,建设国家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制定符合国情和农业科技发展规律的科技人才与成果评价制度,研究制定大学、科研院所、企业、金融机构协同创新的人才流动与知识产权政策,营造有利于吸引农业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的环境;推动地市、县级农业科研机构改革,坚持自身特色,走差异化发展道路,支持地市级农科院所依托当地高等学校,融入大学农技推广服务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地市、县级科研机构纳入省级科研机构直接管理。

科技部将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为重点,构建信息化主导、生物技术引领、智能化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力推进育繁推一体化,提升种业自主创新能力,保障国家种业安全;深入推进种业领域科研成果权益分配改革,探索成果权益分享、转移转化和科研人员分类管理机制;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和种业自主创新重大工程,全面推进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培育和推广适应机械化生产、优质高产多抗新品种,加快主要粮食作物新一轮品种更新换代;强化企业育种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种业企业。

科技部将制定出台《关于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若干意见》,组织实施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工程,打造千万规模的科技特派员队伍,大力培育专业化的职业农民;打造“星创天地”,发展壮大法人科技特派员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推进行业和区域集群创业及全产业链创业;依托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推动农业科技、金融、品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解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来源:科技日报,20160216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呈现新特征

近年来,我国农业与农村发展呈现出持续发展、全面发展、加快发展的强劲势头。但随着国内外形势深刻变化、经济社会深刻转型,我国农业与农村发展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特点,变化之快速、变动之广泛、变革之深刻,远远超出预料,农业科技创新呈现新特征新常态。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兴起,学科交叉融合明显加速,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到农业与农村领域,加速了农业技术高新化、智能化、机械化的进程,带动几乎所有领域发生绿色、智能、环保为特征的群体性技术革命。

产业链、创新链结合日趋紧密,创新资源整合力度进一步加强。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克服我国农业科技产学研用结合不紧、创新与产业发展脱节问题的重要途径。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基本要求,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提升价值链将成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模式的新常态,从而促进技术集成化、劳动机械化、生产信息化、发展产业化。

节能、减排、绿色、低碳等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需求旺盛。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产业体系,是实现大国农业转型的重要价值取向,也是我国履行减少碳排放国际义务的责任担当。根据20141112中美达成温室气体减排协议,中国承诺到2030年前停止增加二氧化碳排放。要实现这一庄严的承诺,必将给农业结构调整带来巨大转型压力,从而倒逼节能、减排、绿色、低碳等农业可持续技术的快速发展。

农业科技与农村民生科技并重的格局逐步形成。到2020年,我国要实现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各级政府势必在农村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医疗卫生、健康养老、公共服务、垃圾治理等方面增加投入,民生科技的需求更加迫切,要求国家的农业科技创新必须在布局上、重大科技计划规划上得到充分的体现,从而形成由农业科技为主导向农业科技、民生科技并重转变的新格局。

科技成果转移和产业化的速度明显加快。提高成果转化率、加速技术转移的速度,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新型农业主体对农业科技成果具有强烈的渴望,对节本、增效、智能、循环等“资本替代技术”“规模性技术”的需求更加旺盛,是提高效率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支撑。

农业科技需求由原来分散的点状需求向系统的整体需求转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土地流转的不断加快,农业经营方式由原来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发展成为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的现代农业经营,促使对农业科技的需求由点状需求向整体的系统科技解决方案需求转变。

(来源:科技日报,20160201

中国“十二五”农业农村科技成果

      中国农业科技进入领跑、并跑、跟跑的“三跑并存的新阶段”,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0年的52%提高到2015年的56%以上,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43%提高到48%。全国粮食作物平均单产由2010年的每亩331.7公斤增长到2015年的365.5公斤
  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畜禽品种良种化、国产化比例逐年提升。奶牛良种覆盖率提高到60%左右,良种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达到43%以上。
        
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取得重要进展。其中,在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三大平原13个粮食主产省,五年间累计增产粮食5600多万吨,增加效益1000多亿元(人民币,下同)
  2013年启动的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在河北、山东、天津、辽宁等地示范推广总面积达1756.9万亩,总增量33.6亿斤,增效24.63亿元。
  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目前已建立水稻生物学、作物遗传改良等3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6家农口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83家农口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十二五”期间共有175项农业科技成果获得国家奖,主要科技创新指标跻身世界前列。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选育并审定主要农作物新品种3100多个,累计推广15亿亩。
  中国现有科技特派员72.9万人,与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5.14万个,创业企业1.59万家,建立科技特派员服务站1.6万个,直接服务农户1250万户,受益农民6000万人。
  目前全国共批准建设了246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新活力,这些园区引进培育的企业总数达6376家,年产值4827亿元,上缴税额95.5亿元。
  科技部已批复了北京现代农业科技城、河北环首都现代科技示范带等8个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国务院批复设立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十二五”时期,科技部开展产业扶贫和创业式扶贫,选派科技特派员等到贫困地区开展创新创业服务。通过实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支持中西部选派和培训农村科技人员。中央财政共支出5.4亿元,累计向1268个“三区”县选派了近4万人次科技人员,培训了5000多名科技人员。
        
科技部共支持了20个中美农业科技合作专项,资金3000多万元。与美国农业部签署农业旗舰项目议定书等,建立了4个联合研究中心。
  此外,中方还与盖茨基金会签署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共同启动实施19个资助项目。与埃塞俄比亚农业部签订备忘录,批复宁夏牵头建设中国阿拉伯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等。

(来源:科技部网站,2016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