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犹太人在上海》纽约首映
2015-11-17 21:58

  纪录片《犹太人在上海》16日晚上在纽约上东区犹太会堂举行首映式,众多犹太人排长队前来观看纪录片,整个犹太会堂座无虚席,犹太儿童用普通话唱中国国歌,对二战期间中国人慷慨接待犹太难民的善举表达感恩之情。

犹太儿童唱中国、以色列和美国国歌。 (侨报记者林菁摄)

左到右:宋炯明,章启月,拉比施耐尔,童年时曾经在上海避难的Betty Grebenschikoff,刘结一,Amir Sagie,Peter Reisman.

犹太会堂座无虚席,众人起立为法国恐怖袭击罹难者默哀。

  座落在68街和3大道的犹太会堂灯火通明,犹太人用隆重的方式举办这次纪录片首映式。犹太拉比斯奈尔(Rabbi Arthur Schneier)首先提议大家起立为日前遭受恐怖分子袭击的法国罹难者默哀。他说,当世界被邪恶笼罩的时候,中国张开双手接收了2.5万犹太难民,而当时中国自己正遭受日本入侵,这种人道主义精神让人感动。

  犹太会堂从一楼到二楼都坐满了人,他们中有二战大屠杀的幸存者或子孙后代,童年时曾经在上海避难的贝蒂·专程从外地赶来。一群犹太儿童演唱了中国、以色列、美国国歌,场面庄严又温馨。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刘结一大使,中国驻纽约总领事章启月,以色列驻纽约副总领事沙吉(Amir Sagie),《犹太人在上海》出品人宋炯明等出席了活动。

  章启月在致辞时说,犹太难民在上海受到中国人慷慨接待,他们在困境中看到了希望,在黑暗岁月里看到人性的光辉。

  纪录片《犹太人在上海》记录了一段重要的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约600万犹太人遭纳粹屠杀,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黑暗一页。上海,曾经在二战中庇护了超过2.5万犹太人;其中很多人,成为其家族唯一的幸存者。遗憾的是,这段历史仍然有很多人不了解。随着当年的幸存者逐渐衰老离世,这个关于“接纳和帮助”,关于“生命和尊严”的动人故事,面临被湮没和遗忘的危险。

  为了给这段历史一个清晰的旁证,上海广播电视台电视新闻中心筹拍纪录片《犹太人在上海》。这是中国电视史上最大规模的上海犹太难民寻访行动,摄制组历时8个月,辗转德国、奥地利、美国和以色列等多国,采访了近40位曾经在上海避难的犹太难民。

  这部纪录片共分三集,每集30分钟。摄制组用大量的篇幅记录了曾经避难上海的犹太难民们在当下的生活,他们几乎每个人都是儿孙绕膝,对生活充满感恩。“我的家族几乎只剩下我一个人。但是因为我幸存了,现在我又有了一个大家族。”这是这些幸存者的真实表达。

  《犹太人在上海》出品人宋炯明在首映式上说:“这份记录的意义在于,让我们更加感受到一座开放的城市、一种包容的文明是多么可贵。”

  除了当事人的讲述,摄制组还从德国犹太人博物馆、萨克森豪森集中营、维也纳二战纪念馆、以色列大屠杀纪念馆、犹太人联合会等多家机构获得了大量珍贵的档案资料。很多文献、照片和视频等,都是首度对外公开。

  同时开展的“犹太难民与上海” 全球巡展,同样用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还原了犹太难民在上海的生活。

  纪录片和图片展,共同展示了二战时期,在上海这个东方城市,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依存在一起,不屈服,不妥协,和命运抗争、和苦难抗争的故事。回望历史,不仅仅是为了记住昨天,更是为了展望明天。